2011年5月3日星期二

烹工夫茶必須要講究九大要決

    品茶,捧起小杯,慢飲細酌,啜畢還以杯口移近鼻孔,品其香味。工夫茶因杯小,香濃、湯熱,故 啜后杯中仍有余香,這是一股比從茶湯上溢出的香氣更深沉、更濃烈的“山韻氣”,“嗅杯”因此為 工夫茶所獨有的雅趣。下面就詳細介紹烹工夫茶必須要講究九大要決。
  1.治器:泥爐起火,砂銚掏水,煽爐,潔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砂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看也),即把砂銚提起 ,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俟其火碩(老也,俗謂之“碩”),一面打開錫罐,傾茶于素紙 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于上面。如此之 工夫,謂之“納茶”。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足矣。神明變化,此為初步。  3.候湯:湯分三 沸。一沸太稚,反光貼紙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 稱“高沖”,始無澀滯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后,應立即傾出茶湯,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這就是“ 洗茶”。傾出的茶湯廢棄不喝。
  5.沖點:沖法同上。
  6.刮沫:沖水必使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之,沫即散墜,然 后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后,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一以去其散墜余沫;二則壺外追熱, 香味充盈于壺中。
  8.燙杯:淋罐已畢,仍必淋杯,俗謂之“燒鐘”。淋杯之湯,宜直注杯心。“燒鐘(鐘即茶杯的 俗稱)熱罐,方能起香”: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入壺中后,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正灑茶適當時候。因為灑茶不宜速, 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不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 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余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 ,稱“低灑”。
  以“品”為主的井然有序的飲茶方式,形成邏輯程序的體系,這就叫做“潮州工夫茶方法”。它 顯示高雅,表達禮儀,寄托情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沖飲程式之細膩周密、有 條不紊、從容不迫、貼紙印刷氣氛和諧等現象中產生的,也是主客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其全過 程,頗能體現“和為貴”之高尚情操,并反映出本地區某種歷史傳統、文化水平與時代背景。起到提 高人們生理、心理素質的良好作用。這就是潮州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學價值所在。
  烹茶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點,它體現在烹制、品飲過程中的每個環節,而不僅僅是“器具 更為精致”而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