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國人視道為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規律,所以,中 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鏈 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 只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 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 。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 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 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 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 此詞條。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我國學者對茶道的解釋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 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 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起來。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 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 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 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 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 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 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 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 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其實 ,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 崧新實業攝影器材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 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 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 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 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 ,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 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 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 ,釋義如下:
  “清”
  “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 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 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 Tranquility表之為宜。
  “敬”
  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 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于形表者為誠懇之儀態,無輕 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 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于一體, 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 和之意味,在于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于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 ,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于形 ,怡悅的精神,在于不矯飾自負,處身于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英語 可譯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 是存天性,去物欲,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 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于啟發智能與良知,使人人在 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 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