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不同于一般的綠茶粉,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茶葉粉碎物。抹茶與普通綠茶粉的不同點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 原料要求:抹茶對移動櫃原料的質量要求較高,要求采用氨基酸、蛋白質和葉綠素含量高的茶葉,同時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較低。在采摘之前,對鮮茶葉的采摘時間、葉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產時間較短,只有50天左右,以4、5兩個月出產的優質鮮茶葉做原料,生產出來的抹茶的質量最好。加工抹茶所用茶葉的樹種也有講究,這種茶樹以無性系繁殖技術培育而成,保證了茶樹品種的純正性。另外,為保證鮮葉的質量,在栽種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對茶樹進行遮陽防暑,以這種方式生產的茶葉稱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為原料加工而成的。
在日本,因為用天然石磨碾磨的加工成本太高,一般不會用品質差的茶葉來生產抹茶。普通的蒸青茶,甚至簡易覆蓋的蒸青茶,用活動櫃來做綠茶粉,日本叫粉末綠茶。
中國因為缺少石磨碾磨技術(現有的石磨已經被宇治抹茶公司專利了),一些加工廠就采用氣流粉碎機來生產綠茶粉,這2年,一些茶農也開始用比較好的茶原料來制作綠茶粉,為了給自己的產品賣一個好價錢,他們給自己的綠茶粉命名為----抹茶。
日本“抹茶”源自宋代
茶餅生產只是《宋代點茶復原》課題研究的一部分,另外,還復原了當時的茶具黑釉盞、宋代點茶斗茶茶藝等文化項目,由此,劉松年《攆茶圖》的情景得以重現。
“我們很多制茶、泡茶的茶具都根據《攆茶圖》制作,宋代點茶斗茶茶藝展示中的服裝也將按圖索驥。”王建榮說。
宋代以前,中國的茶道以料架煎茶道為主。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當時貢茶制作地在福建建安,向南宋朝廷的都城,今天的杭州進貢。”
宋代,中國飲茶習俗達到窮極精巧的地步。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關于茶飲的專著。如宋徽宗《大觀茶經》、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趙汝麗的《北苑別錄》、宋子安的《試茶錄》等。這些專著,為茶博復原宋代點茶提供了借鑒。
宋代制、飲茶方法在中國漸漸沒落,卻前后傳入日本。茶博館專家樂素娜說,時至今日,日本還保持著中國宋代時期茶葉加工、品飲的特點。在日本,高級“抹茶”的制作與加工方式與我國宋代時期基本相似。
而日本抹茶的點茶法則傳承了中國宋代的龍鳳團茶的點茶法。抹茶的“抹”和“末”相通,是上等茶粉的意思。其說法在我國南宋時期的徑山通行。日本多名僧人曾于宋時修行于徑山,因此,日本茶道至今仍稱這種茶粉為“抹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