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公認的看法,這與佛教的傳播有關。由于茶葉具有明顯的提神醒腦的作用,最早把茶葉作為飲料的是山林寺院中的僧侶。他們在坐禪修行時,為了驅除睡意,常常飲茶提神,所以中國自古就有“茶禪一體”輕鋼架的說法。唐代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大多數寺院都辟有茶園,進行茶葉的人工栽培。隨著進山燒香者日益增多,加之唐代文人浪跡天涯,與寺院禪家結下了不解之緣,僧人的飲茶習慣逐漸被帶到民間。
在唐代,當中國人的飲茶風氣剛開始形成時,飲用習慣與今天大相徑庭。首先,茶葉被制成團塊狀的茶餅,而不是今天這般的散茶。飲前必須烹煮,稱之為煎茶。今人直接用開水沖沏的習慣,是經元明兩代才石膏板形成的。其次,唐人飲茶需加鹽、姜等作料,類似于今天西方人放糖。宋人記載說:“唐人煎茶,用姜用鹽,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輒大笑。”再者,唐代重視野茶,陸羽論茶,提出“野者上,園者次”的見解。當時一些名茶,其生長條件必須是:“生爛石沃土”或“生必依巖洞”。此外,從唐代開始,人們已十分講究飲茶的用水。為此,張又新專門寫了一本《煎茶水記》,分天下之水為二十等,通常主要有三等:山泉為上,江河次之,井水為末流。這種講究,至今還流傳于一些著名產茶區,杭州便有“龍井茶、虎跑水”的說法。
隨著飲茶習慣的養成,飲茶也從人們的日常需要升華為一種禮儀風俗,并成為詩人歌詠的對象。在唐以前,人們款待賓客主要是酒食。到唐代,以茶待客蔚然成風。文人相聚,以茶代酒甚至是一種清淡高雅的情趣。沿至宋代,這種風習更被詩意化,宋人“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生動地描述了這種情趣。茶不僅輕鋼架天花板是平民饋贈親友的禮品,也常常是皇帝恩賞群臣、犒勞將士的賜品。無論是皇宮內庭,還是豪富朱門,在絲竹歌舞之際,常以品茗助興。自中唐以來,茶又成為飲食文化中僅次于酒的吟詠對象。詩人詠酒,多有飄然欲仙或憤世嫉俗之感;唐人詠茶,多清新淡雅、寧靜致遠之作。溫庭筠贊飲茶為“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盧仝視飲茶為“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錢起吟道:“塵心洗盡興難盡”;元稹說:“洗盡古今人不倦”。唐代詩人不僅視飲茶為高雅,甚至采茶也被賦予詩意。劉禹錫回顧他在名茶產地湖州為官生涯時寫道:“何處人間似仙境,春山攜妓采茶時”。唐人出于對茶的偏愛,甚至將牙牙學語的小女孩昵稱為“小茶”。
出于飲茶、品茶的需要,唐代出現了中國第一批有關茶葉的書籍。除上面提到的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外,重要的著作有:陸羽天花板裝潢的《茶經》、《茶說》、《顧渚山記》,斐汶的《茶述》,毛文錫的《茶譜》。其中陸羽的《茶經》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這批著作,既是對人們飲茶風習的總結,又推動了這種風習的普及深化,對歷代影響深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