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紫砂壺可分為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氣孔等七個部位。
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之分。
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之分。
蓋有嵌蓋、壓蓋、截蓋三種。
把有單把、圈把、斜把、提梁把之分;圈把又有與嘴對稱式、傾斜式、三平式等。
歷代流傳的紫砂壺品類都有一定名稱,至今仍流行的還有數十種,如:洋桶、掇球、一粒 珠、龍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魚兒龍、壽星等。
紫砂壺從造型上來區分,可分為:
(1)自然造型:以自然界中的瓜果花木、蟲魚鳥獸等自然形象加以簡化,結合實用而變 形,如梅茶壺、蓮子壺、葵花壺、柿子壺、竹形壺等,統稱“花貨”。
(2)幾何造型:以不同的幾何形體為藝術造型,如各式方形壺、圓形壺、直筒壺、雙棱 形壺等,統稱“光貨”。
(3)博古造型:取材古代文物的造型,如:仿青銅器、漢簡、玉器、秦漢瓦當等造型的 茶壺,形象質樸、雅致,古趣盎然。
(4)微型刻壺:因紫砂中存有石英砂粒,歷代都有微型刻壺問世,且微刻技藝日益精臻 。現今,在一把容量35O毫升的掇球壺上,琢刻茶圣陸羽七千余字《茶經》全文的紫砂壺業已 成功。
紫砂壺在造型上“方非一式,圓非一相”,幾近三千多種。在形體與線條的運用上變化無 窮。通過壺線的運用,使原來的形體變得安穩、活潑、深厚,又富有輕巧感。紫砂壺的形體主 要分高、矮兩種,依茶性而設,高壺徹紅茶,香濃醇厚;矮壺泡綠茶,色、香、味皆蘊。
新紫砂壺變舊法日常用紫砂壺飲茶者都有同感,即同樣的茶葉,放在剛買回的新紫砂壺中沏泡,與放在用 舊的紫砂壺中沏泡,茶的香味大不相同。
這是因為紫砂壺使用的時間越長,其外觀愈光滑美觀,同時紫砂泥的質地也隨之變軟,紫 砂泥特有的氣孔群全部打開而易于吸收茶香(此時即使以空壺注水,也略有茶味溢出),因紫 砂陶土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料,氣孔微細,氣密度高,具較強的吸附力。而用新紫 砂壺沏茶,因其質地較結實、緊密而堅硬,紫砂泥的氣孔未能全部張開,而不易吸收茶香。
如要使新壺在短時間內發揮茶葉的香氣,可試用如下方法來促進泥質變軟:
(1)將新壺先用溫水內外沖洗干凈;(2)鍋中放冷水,將新壺放入蒸煮一小時;(3)將壺從蒸鍋中取出,在空氣中自然冷卻;(4)再次放入原鍋中用同一鍋水蒸煮一小時,晾涼后沏茶。
經上法蒸制的新紫砂壺,其泥質較前變軟,氣孔群基本張開而較易吸收茶味,這樣泡出的 茶湯就能發出較好的茶香。
3.新型陶壺和澄泥石壺(1)新型陶藝壺--古逸壺臺灣鄧丁壽先生發明的新型陶藝壺--古逸茗壺,以設計上的獨具匠心而獲得了臺灣標準局 十五年專利權書。
中華傳統品茗壺除壺身外,都由"提耳、壺蓋、壺嘴"三部分組成。但傳統茗壺的最大缺憾 ,在于沏茶時從壺嘴倒出的水流不易掌握,易灑出杯外。還經常造成壺蓋脫落而導致破損,特 別是精巧的工藝小壺,傢俱 沙發一旦壺蓋破損,則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憾。
而鄧丁壽發明創制的“古逸壺”,則利用了氣流對流和物理學中的“虹吸原理”,將壺嘴 由傳統的在壺身側套改為在壺底部的正中。這樣與在壺蓋上設計的小氣孔相配,成了垂直線貫 穿。又在壺身底部及專用壺底座的配合上,設計成“氣密座”,使壺身與底座粘合成絕對彌合 密封狀態,這樣當壺中注滿水時,茶水即不會從壺底部(即新型壺嘴)滲漏,而當需要品飲、 倒出壺中茶湯時,只要以食指按住壺蓋上的氣孔,提起茶壺后,以手指的開、合,就可運用自 如地將茶湯倒出(倒茶時要保持水平狀態運作,不宜傾斜壺身倒茶)。
此壺既可有效地控制茶湯量,使茶湯直落杯中而不必擔心茶水外濺,更不會造成壺蓋脫落 。另外因壺身高度氣密,而更加保持了茶的香味,使泡出的茶湯比傳統茗壺更香醇。
目前,造型古樸的“古逸壺”,不但在功能上創新,且在造型藝術上也日益精湛,成為一 具不可多得的工藝壺,確是傳統茗壺的更新換代產品。
(2)蘇州澄泥石壺澄泥石茶壺出產于江蘇蘇州吳縣藏書鄉。澄泥石采自蘇州靈巖山西麓,歷代的能工巧匠用 澄泥石雕刻硯臺,成為著名澄泥硯而亨譽海內外。而用澄泥石經手工雕琢的“澄泥石壺”,更 是壺中名品。相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澄泥石壺就貴為“貢品”、“貢壺”,吳王夫差攜王妃 西施駐驛蘇州靈巖山“館娃宮”時,曾對當地金山石匠之供品--“龍鳳生肖澄泥石壺”愛不釋 手,成為皇家宮庭珍藏的寶物。
古代時,由于澄泥石壺制作工藝復雜,特別是壺內腔鏤空極為耗時,故具藝術價值的成品 壺存世極少,并逐漸失傳。
近年來,民間藝人發掘該項傳統技藝,古為今用,并借鑒了當代紫砂壺的造型藝術,運用 了現代加工工藝,博采眾長,潛心創作,精雕細刻,終使澄泥石壺重放光彩,成為中華茶具大 家族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蘇州藏書鄉生產的澄泥石壺既有傳統的石雕藝術風格,又具有宜興紫砂陶壺的寫實作風, 而在雕刻技藝上,更是運用深淺浮雕、金屬鏤刻和淺刻等多種手法,用名貴的澄泥石雕琢出眾 多造型各異、精巧玲瓏的澄泥石壺,令人嘆為觀止。
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因澄泥石壺內容量小、自重重,雖在澄泥石中沏的茶湯,飲之有益 于人體健康,但仍以收藏、把玩、家庭裝飾為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