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和諧 作為中華文化源頭的《易經》,以陰陽二爻演化出八卦繼而六十 四卦,分別各種陰陽組合狀態,直觀地講述自然、萬物皆由陰陽兩種不同的元素組成,陰陽相 互對應,相互依存,相互聯結。陰陽組合得適當和有序,人和事的發展就能處于最佳狀態(吉 ),反之,事物發展就出現不良狀態(兇)。因此,“陰陽和諧”是一切變化發展的前提和基 礎。陰陽變易,整體和諧,才得以化生萬物。世上萬事萬物就處在這樣一個統一的超巨系統之 中而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達成整體運動,理想的狀態便是“太和,和之至也”。這種注重整 體與局部聯系的萌芽態的系統思想,寓含著原始而樸素的協調、平衡與和諧的理念。
儒家從《易經》中引申出“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把天、地、人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認為 人不過是天(自然)的一部分,認為“天之道”與“人之道”是統一的,人應當與自然和諧相 處。孔子說“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用現代哲學的話說,就是矛盾雙 方的相互作用推動事物的的變化發展,這是天(自然)的法則;人只有順應這個法則,維護矛 盾雙方的動態平衡,以求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協調、共生,這要成為人的基本素質,并由此 衍生出“仁者愛人,禮之用、和為貴”的管理理念、“禮、義、仁、智、信"的做人準則和“ 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觀(參見拙作《孔子大同演義篇》)。
道家除了更加重視處理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明確提出“自然之道不可違”之外,對個人自我修 養的要求別居一格。道家強調在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愛,“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 救人之危”;認為“天道助弱”、“天之道”就是要“損有余而補不足”,反對以智欺愚、恃 強凌弱、以少犯老,從而把扶弱濟困和公平正義提到了“天道”的高度。道家經典《道德經》 提出處理人際關系的“不爭”思想:“不自見,故明;不自是,自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說的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要迷信自 己,傢俱 沙發自以為是,爭強好斗。只有先尊重別人,才能最終獲得天下人的尊重。道家的“不爭”說 ,與儒家的“中庸中正”、墨家頗具平民色彩的“兼愛非攻”、佛家的"八戒十善”是出一轍 ,各有千秋。即使是崇尚法治的法家,也是為了“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用現在的 話說,就是依法治國,確保社會安定和諧。法家主張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體現了原始的司法公平與公正。
佛教所說的“凈土”,即世界中的一切人事物象皆莊嚴、清凈、優美、良好,這種凈土也是一 種和諧的社會;“普度眾生”是徹底的公平;“出家人不打誑語”就是誠實信用;佛教特別重 視懲惡揚善以求公正;佛教講“慈悲為懷”即是講寬容、團結,處理好人際關系;另外,佛教 也很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布施,戒殺,放生,素食等等,具有尊重生命,提倡節約,關 懷生態平衡,注重環保的深層意義,這些都是儒家和道家所不及的。本土化了的佛教也是中華 傳統文化合理內核中的瑰寶。
這里要特別提到集儒、佛、道之大成的宋代理學.宋代理學家概括了做人修身的四個基本點, 即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大意是說:天地雖然無 思維,但是天地的規律、大自然的規律都是有"心"存在的.我們要認識到大自然和社會的規律 以提高人自身的思維素質;要以民為本,使老百姓有一個便于生存的環境,有一個美好的向往, 有得以發展的物質與精神條件;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智慧,不要讓圣賢之道斷流絕根; 總之,是要為謀求千秋萬代、和諧太平的社會而盡心盡力。這些,恐怕不僅僅是對知識分子而 言的。
總之,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有一條主線貫通其中,那就是整體協調、穩定和諧 。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批判地吸取中華傳統文化之精粹,有選擇 地借鑒以競爭為核心的西方文化,把思維創新和制度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積極的和諧規范 競爭,以有序的競爭促進和諧,不斷充實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思想文化,這是在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中,思想文化領域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問題。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 義重于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于人的心態 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 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 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三是有利于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 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后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 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 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 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并投資在閘北公園 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